紀念劉曉波:一場被延誤的政治轉型與自由之夢(圖)

作者:張昕偉 發表:2025-07-15 09:19
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

劉曉波
劉曉波(1955年12月28日—2017年7月13日),吉林省長春人,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。(圖片來源:網路圖片)

【看中國2025年7月15日訊】今天是劉曉波先生離世八週年。劉曉波先生曾說:「現代化意味著全盤西化……選擇人性的生活,就要選擇西化……西化與中國制度的區別就是人類與非人類的區別。」這句話在當時中國社會引發強烈爭議,但在我看來,這是對中國文化與政治現實最深刻的批判之一。站在自由、民主、人權的立場上,我完全贊同劉曉波的判斷:中國想真正實現現代文明,必須經歷一場徹底的文化轉型,這場轉型的方向,正是「全盤西化」。

一、為什麼「全盤西化」是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?

許多中國人對「西化」有本能的排斥,認為這是對中華傳統的背叛,是文化自卑。事實恰恰相反,真正的自卑是那些嘴上高喊「文化自信」,卻拒絕基本人權與民主制度的人。他們對「全盤西化」的恐懼,源於對既得利益的維護,不是對文化本身的尊重。

我們常常被告知,中國有五千年文明,有儒釋道的智慧,有唐詩宋詞的浪漫。我認為這些不值得驕傲,文明的核心從不是古老本身,應該是能否回應當下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:個體是否有尊嚴,權力是否受到約束,思想是否可以自由表達?那些否認「全盤西化」必要性的人,實則是在用文化作保護傘,維持舊有等級與權力結構。他們用「傳統」綁架人民,把封建的殘渣當作國粹,而對自由、平等、法治這些價值卻嗤之以鼻。

西方文化不是某個種族的私產,是一種現代文明的制度與價值觀的總稱。它的核心是理性、法治、個人自由、言論開放、民主制度,以及對個體尊嚴的承認,提供一個制度與道德的框架,讓人類文明得以健康、持續地發展。放棄封建專制、家族至上、權力崇拜這些落後的文化根基。

二、文化不變,制度不可能真正現代化

中國近代以來的改革一直在試圖「中體西用」——表面引進西方的技術與制度,但內核仍堅持儒家等級秩序與專制邏輯。這種妥協的產物導致了一個怪胎式的「中國模式」:既有高速的經濟發展,又有嚴重的人權壓迫與制度腐敗;既有現代化的城市建設,又有對基本公民自由的系統打壓。

「中體西用」的本質,是一種文化上的逃避與政治上的自利。它讓人誤以為現代性只需要技術和經濟,而不需要政治參與與制度革新。但現實一次次地告訴我們,沒有制度保障的發展,終究是沙上建塔。中國的高速增長,掩蓋不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因言獲罪、勞工維權被鎮壓、維權律師被失蹤的現實。經濟繁榮可以用GDP包裝,但文化與制度的落後,卻滲透在每一個人的生活細節之中——不敢說話、不敢上網、不敢思考。

真正的制度現代化必須以文化現代化為前提。制度的建立不只是技術安排,它根植於人的價值觀與行為邏輯之中。一個崇尚「權威即正義」的社會,是無法承載現代法治的;一個把「聽話」視為美德的民族,不可能孕育真正的公民社會。

我們不能指望在一個「跪著」的文化中,生出「站著」的制度。民主不是一紙憲法,是一種公民日常行為的總和。民主社會擁有自我糾錯的機制,而中共中國至今無法面對歷史、拒絕反思罪責,甚至連一個普通人說真話都可能成為「煽顛罪」。這種制度畸形的背後,正是文化上的不敢擔當與故意逃避。

三、歷史告訴我們:所有現代文明國家都經歷了「全盤西化」的過程

日本的明治維新,是一個主動向西方文明全面學習的典範。二戰後的德國、韓國、臺灣,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從威權到自由的文化轉型。它們無一例外地將西方啟蒙思想內化為自己國家的文明基礎,最終實現了民主與繁榮的統一。

這些國家復興經驗說明,他們在經歷戰爭、壓迫、失敗之後,依然選擇了以自由為基礎的重建之路。他們用制度保障每個人的權利,用教育培養獨立的思想,用媒體監督權力的運行。揀起了文化中真正有生命力的部分,與幾次工業革命的現代性結合,開出更成熟的果實。

相反,那些拒絕西化、堅持文化例外論的國家,如朝鮮、伊朗、中共中國,都陷於集權、仇外、落後與暴力之中,成為現代文明世界的另類。

所謂「文化例外論」不過是極權政權的遮羞布。它用民族主義的話術掩蓋對基本人權的侵犯;它高喊「文明衝突」,實則是文明拒絕。要勇敢面對自己文化中的黑暗面,不為舊制度獻花,而為新文明鋪路。

四、「全盤西化」並不等於「西方至上」,而是向文明對齊

中國真正的「文化自信」,是敢於承認落後,敢於改革自我,而不是把幾千年的傳統當作擋箭牌,繼續為統治者服務。脫離愚昧、專制與對人性的壓迫。

文化自信,不是夜郎自大,而是敢於接受批評、正視缺陷、走向融合。要敢於剔除中國文化中早已腐爛的部分。不能因為我們是中國人,就對「愚忠、愚孝、愚信」視而不見。西化,不是西方中心主義,而是讓我們找到通向普世價值的鑰匙。

我認同劉曉波的話,因為他敢於直指中國文化的根本弊病。他不迎合大眾情緒,不取悅權力中心,是把「現代化」的問題從表面拉向了內核——文化。如果中國不能完成「文化西化」的深層革命,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政治民主和制度法治。

劉曉波是一位殉道者。他的離世,是中共強權的悲劇,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文化上長期逃避自省的寫照。他用一生的文字與發聲,喚醒沉睡的良知,照見我們尚未準備面對的深層問題。八年過去了,他的聲音依舊清晰,而我們也應當思考:紀念他,既是點燃一根蠟燭,也是走上那條他未竟的路——以文化更新為起點,以自由、人性與尊嚴為歸宿。

(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)


来源:北京之春

短网址: 版權所有,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。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。



【誠徵榮譽會員】溪流能夠匯成大海,小善可以成就大愛。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: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,成為《看中國》網站的榮譽會員,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,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,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,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。
榮譽會員

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

評論



加入看中國會員
捐助

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1 - Kanzhonggu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blank
x
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。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。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。 詳細隱私條款. 同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