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氧化碳冷剂百年轮回 冥冥中似有定数(图)

科学迷思之二

作者:归瑜 发表:2025-10-18 08:10
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特大

气候
全球气候(图片来源:Lukas Schulze/Getty Images)

地球高空的大气平流层中有一层隐形的“保护伞”,叫臭氧层,离地面15到30公里。它像个超级英雄,挡住了太阳发出的有害紫外线,保护着我们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。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,这把伞破了个大洞!1985年,3个英国科学家——乔·法曼、布赖恩·加德纳和乔纳森·尚克林,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在春天变得特别薄,薄得像个“空洞”。他们把这个发现写进了《自然》杂志,震惊了全世界。

这个空洞可不是自然现象,而是我们人类惹的祸。科学家很快找到元凶:一种叫氯氟烃(CFCs)的人造化学品。曾被广泛用在冰箱、空调、喷雾罐和泡沫塑料里。CFCs飘到高空后,被太阳紫外线分解,释放出氯原子,据称一个氯原子就能毁掉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,臭氧层就这样被破坏了。

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制冷,从家里的冰箱到医院、超市,甚至电脑资料中心,都得靠制冷设备,都要使用制冷剂。谁能想到,制冷剂的选择竟然演绎了一场百年的轮回故事,主角就是二氧化碳(CO2),它从被遗忘到重新成为明星,像是冥冥中注定。

早年的制冷英雄:二氧化碳

100多年前,人类刚开始用机器制冷。那时候,氨(NH3)是大明星,因为它制冷效果好,广泛用在工厂里。但氨有毒,还有腐蚀性,用起来有危险。于是,二氧化碳(CO2)在19世纪末开始流行。它无毒、不易燃,安全又可靠,很快被用在客轮、军舰和冷藏火车上,成了当时制冷界的“安全王牌”。

可到了1920年代,家用冰箱开始流行,一种更安全、更方便的制冷剂被发明后。二氧化碳虽然安全,但需要高压设备,成本高,使用不便,渐渐被遗忘。

氯氟烃(CFCs辉煌与危

1928年,化学家汤玛斯·米奇利发明了CFCs。这简直是当时的“完美发明”:无毒、不燃烧、超级稳定,使用非常方便。CFCs很快风靡全球,冰箱、空调、喷雾罐、泡沫塑料,到处都有它的身影。二氧化碳等天然制冷剂被挤出了市场。

但好景不长。到了70年代,科学家认为氯氟烃(CFCs)是个“大麻烦”,认为它飘到高空的臭氧层后,会释放氯原子,破坏臭氧分子,导致臭氧层变薄,以致形成臭氧层空洞,并且使空洞越来越大。这让有害紫外线更容易到达地面,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安全。

全球齐心补天”: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

臭氧空洞的发现让全世界紧张起来。1987年,联合国成员国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,签下了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。这份协议要求全球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烃(CFCs),至今有198个国家加入,堪称国际合作的经典案例:结果是CFCs的使用量大幅下降,到2010年,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缩小了20%,科学家预测到2060年代,臭氧层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准。




责任编辑:瑜正 来源:看williamhill官网

短网址: 版权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。严禁建立镜像网站.



【诚征荣誉会员】溪流能够汇成大海,小善可以成就大爱。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: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,成为《看williamhill官网 》网站的荣誉会员,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,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,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,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。
荣誉会员

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

评论



加入看williamhill官网
会员
donate

看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 - Kanzhonggu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blank
x
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。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。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。 详细隐私条款. 同意